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王耀成 通讯员 赵 鑫
土地越种越瘦,瓜菜没了往日的香甜,这是当下农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瓶颈,也是不少农民头疼的事儿。然而,在今年 8 月 7 日于河南许昌举办的第三届 “中国好烟叶” 聚碳肥发展大会暨北京中农瑞利源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上,为农业绿色发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找到了突破口!
龙腾盛世启幕,大咖云集话变革
庆典开场,激昂的鼓舞《龙腾盛世》就点燃了全场的热情。鼓点铿锵有力,如龙啸九天,仿佛在宣告着农业领域一场新的变革即将到来。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李士忠、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陈国福、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协工作者协会会长王道龙、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中微肥及新特肥分会秘书长王军等重量级嘉宾纷纷到场,现场星光熠熠。
顾宗勤理事长在致辞中,特意提到了河南南阳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个村子的土地曾经因为长期不合理施肥,出现了严重的板结问题,农作物产量连年下降。后来引入聚碳肥进行土壤改良,短短两年时间,土壤变得疏松肥沃,小麦产量每亩提高了近 200 斤。他感慨地说:“聚碳肥对土壤改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曙光。”
名誉会长陈国福则从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以肥料产业为例,以前传统肥料利用率低,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聚碳肥通过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能改善土壤环境,这就是科技创新对肥料产业升级的强大驱动作用。
中农瑞利源董事长苏银才在回顾企业二十年历程时,眼中满满是感激之情。他说:“二十年前,中农瑞利源仅仅是有一个‘向天要碳,向地加酶’的技术构想。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我们没有放弃,一步步将构想变成现实。从最初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到后来在田间地头进行无数次实践,终于让聚碳肥从概念走向了实际应用。”
表彰先进,见证聚碳肥推广之路
活动现场,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 “聚碳肥推广突出贡献奖” 的表彰环节。21位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聚碳肥推广者站在领奖台,他们的脸上布满风霜,却难掩激动。
来自山东的王大叔就是其中一位,他从事聚碳肥推广工作已有十五年。刚开始,农民们对这种新肥料不了解,也不信任。王大叔就自己掏钱买聚碳肥,免费送给农民试用。他还天天泡在田里,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正确使用。有一次,为了赶在播种前把聚碳肥送到偏远山村,他冒着大雨开车,路上车子陷进泥里,他硬是光着脚推了几里地。正是凭着这份执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了聚碳肥。王军获得了 “新闻报道特别贡献奖”。作为农资行业资深记者,多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采访了大量使用聚碳肥的农民和推广者,写下了数百篇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聚碳肥的好处。他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为农业绿色发展出一份力,我很荣幸。”
中农瑞利源五项专利发明人孙立文教授荣获 “聚碳肥技术突出贡献奖”。孙教授今年已经九十岁了,却依然服务在农业生产一线。他回忆说,为了研究聚碳肥,他曾经连续三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及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聚碳肥的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
与此同时,《中农瑞利源成立二十周年画册》同步首发。翻开画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企业从实验室到田野的成长轨迹。有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专注研究的身影,有农民使用聚碳肥后喜获丰收的笑脸,还有推广者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场景。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专家献策,科技与文化共舞
在专家环节,高级农艺师刘建安详细讲解了聚碳肥对烟叶品质提升的作用。他以云南某烟区为例,那里以前种植的烟叶品质一般,卖价低。自从施用聚碳肥后,烟叶的色泽更加鲜亮,香气更加浓郁,尼古丁含量也控制在最佳范围。据统计,当地烟农的收入平均提高了 30% 以上。“聚碳肥能提高烟叶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提升烟叶品质。” 刘建安说。
王道龙研究员在专题报告中则展望了聚碳肥在小麦、玉米、水稻、果菜、柑橘等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与发展前景。他说:“除了烟叶,聚碳肥在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上的应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他举例说,在江苏的一个水稻种植基地,使用聚碳肥后,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增强,米粒更加饱满,口感也更好。而且,由于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降低。
活动现场,朱之文、菜团子大妈、边玉洁、金不换等艺术家还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科普相声《使用聚碳肥・健康中国人》,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聚碳肥的知识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欢笑中了解了聚碳肥的好处。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科技与文化的交融,让这场盛会更具魅力。
此次许昌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农瑞利源二十年的科技成果,更搭建了聚碳肥产业交流的大平台。相信在未来,随着聚碳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必将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更多农民受益,让我们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推荐